当前位置: 首页 / 新闻与回顾 / 教育天地

留言信息

学生姓名:

家长电话:

备注:(年龄、性格、活动期望值)

深圳夏令营:承认吧,你其实没那么爱孩子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0-04-02  浏览次数:10832

01

噩梦惊醒

 
我的一位来访者,跟我讲她春节期间做的一个梦。
 
在梦里,温柔的妈妈做好饭,不断给她夹菜,让她多吃点,还时不时问她好不好吃。
 
可这时,她看向妈妈张开的嘴,突然发现:妈妈像鲨鱼一样,嘴里有好几排尖牙。
 
她吓坏了,惊出一身冷汗后,醒了。
 
从精神分析上来说,“牙齿”代表的是攻击性。
 
我们说“爪牙”,一个是指甲,一个是牙齿,其实都是我们身上的武器,也就是我们本身攻击性的代表。
 
“像鲨鱼一样好几排牙齿”,这种景象,堪称恐怖级别了,隐喻着妈妈强烈的攻击性。
 
而现实中的妈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?
 
现实中,妈妈看起来非常细心、耐心、一直给她各种无微不至的照顾。用她妈妈自己的话说:含在嘴里怕化了,捧在手里怕摔了。
 
可是,她和妈妈在一起,从来不会超过7天。
 
3天以内,春风化雨;
5天以内,和风细雨;
7天以内,无风无雨;
7天以上,暴风骤雨。
 
她发现,和妈妈相处,有一个感受:妈妈对她很好,但是,越是对她好,她越痛苦。
 
一直以来,这给她一种说不出的难受。
 
因为,没有理由啊,妈妈明显是这么爱她,她的难受缘何而来?



02

任何爱,都是有价码的

 
今年春节,因为疫情,被“禁足”了15天,她终于知道答案了。
 
妈妈对她好,但是,代价是,她必须要听妈妈的。
 
听妈妈的,你就是个好宝宝;不听妈妈的,妈妈就伤心、难过、生气给你看。
 
这是一种变相的控制。
 
在这15天里,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支持她的这个结论。
 
比如,妈妈要求她,要和妈妈好,不能和爸爸好。
 
在一些小事中,只要她和爸爸统一战线,妈妈就会非常生气:“你们爷儿俩好,别跟我说话。”
 
再比如,妈妈总是问她吃什么,但是,当她说出来想吃的东西时,妈妈又会说,吃这些干嘛,不健康。
 
还比如,妈妈一定要围着她团团转,即便她一再表示不需要,但依旧拒绝无效。
 
她不仅必须接受妈妈的全部好意,而且还必须要领情,否则,妈妈会说她“不知好歹”、“我这么照顾你,难道我还有错了?”等,并且非常委屈。
 
那种委屈,很是锥心。
 
她终于感到,任何事情都有价码。
 
母爱也是,价码是她的听话。
 
想到这里,她再次惊出一身冷汗,甚至攻击自己“不孝”。
 
但事实上,的确有些爱并非那么“无私”。

这么“爱”我,你有什么目的?

不得不说,很多爱在无意识上都有索取的成分。
 
付出越多,在对方身上寄托的期望越大。
 
常常出现一种现象:
 
父母把大部分的关注、资源、生活照顾都给孩子,一片苦心,而同时也暗暗地向孩子索取自己想要的。
 
比如,满足自己的自恋,延伸自己的功能。
 
南希曾经在她的《理解人格结构》一书中,举过这样一个例子。
 
一位妈妈,希望自己的孩子任何地方都要做到最好,不是一般的好,而是“一定要第一”的那种好。
 
高中毕业后,孩子被耶鲁大学录取,非常好的专业,但是,妈妈却不甘心,一直给哈佛大学写申请信,希望学校能接受自己孩子转学的申请。
 
她明明知道,在第一学期结束后转学,孩子会面临适应障碍、人际融入等各种问题,却坚持这么做。
 
原因是,妈妈曾经落选和哈佛比肩的美国排名第一的女校,她希望孩子能弥补她这个无能的遗憾。
 
再比如,将孩子做为自己的情绪容器。
 
理论上,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容器:
 
当孩子焦灼、恐慌、悲伤的时候,给孩子一个温柔的怀抱,让他们可以安静地让情绪流动出来。
 
例如孩子考不好,父母可以帮忙分析原因,并给他鼓励,让孩子更稳定地发展自己。
 
但现实中,孩子是容器的现象却更加明显。
 
例如父母对社会竞争充满了焦虑,这时孩子读书成绩好,会让他们的焦虑降低很多。
 
于是有不少懂事听话的孩子,努力读书不是对知识的渴望,而是为了让父母安心。
 
而一旦成绩不好,父母常常会忍不住把外部的焦虑也一并发泄在孩子身上:
 
你看看我们那么辛苦,你怎么不好好读书呢?
你不知道外面竞争多紧张吗,怎么还不上进呢?
 
以上这些索取很常见。
 
并且,越是把所有经济资源、注意力资源都给孩子的父母,就越容易不自觉依附在孩子身上,索取越多。
 
表面的无私,却藏着功利的目的。
 
但大部分父母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功利,所以导致了一对矛盾的出现:
 
父母意识上觉得自己爱孩子,并且的确全力付出;
但孩子从感受上却觉得是交换和压迫。
 
这样的关系,不仅让孩子难受,也让父母自己过得很拧巴。


 

03

承认我的爱不是“无私”的,可以吗?

 
那怎么样,能让彼此更舒服呢?
 
在这点上,需要父母进一步的觉察。
 
影响父母觉察的一个困难是:
 
似乎无论从社会文化还是个人的超我评判方面,“父母的爱是无私的”,这句话是一个金科玉律般的存在。
 
这不仅限制了孩子,也限制了父母。
 
所以,问题的关键在于突破限制:
 
你敢不敢看到、接纳并承认一个事实——不是所有的爱都是无私的
 
我的一位非常勇敢的来访者,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。
 
像所有妈妈一样,从孩子一出生,她就下定决心,一定要把最好的爱给孩子。
 
但是,事实上,连她自己都不愿意宣之于口的是,她内心经常涌现出一些想要“疏远”、“讨厌”或者“嫌弃”孩子的想法。
 
这让她懊恼不已。
 
妈妈必须给孩子“无私的爱”,像一把尚方宝剑一样,悬在她的头上,迫使她对自己“自私”而真实的想法,视而不见。
 
但是,这会引发一个问题:表面上一切都为了孩子好,事实上,随时在找借口“合理化”打压或者疏远孩子。
 
这些都是隐形的攻击
 
孩子通常是非常敏感的。
 
他们总是能精准地“透过现象看到本质”:父母看起来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,但是,自己感到父母并不亲近。
 
在我们进行了半年的咨询后,有一次,她非常真诚而平静地告诉我:我或许没有那么“爱”孩子。
 
当她说出这句话后,在我和她之间,我们当中没有人会质疑:
 
她当然一定是爱孩子的。
 
只是现在她的爱,从“一边失去自我、一边疏离孩子”的那种“无私”的爱,变成了一个相互自在的爱。
 
她开始看到并承认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以及需求。
 
这也意味着,她不再需要用爱绑架自己和孩子,不用一边超额付出,一边又埋怨孩子不如所愿。
 
她完全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滋养自己,然后让自己满足自我期待,而不是让孩子满足自己。
 
意识到这一点之后,她整个人开始变得轻松。
 
这种轻松的背后,是不再有自我的强迫,不再有浓烈的“付出感”,因此,也不再那么有怨气和疏离。



随后她惊喜地发现,她五岁的孩子也变得更加“灵动”:敢于表达自己,更活泼,更有自己的想法。
 
有一次,孩子缠着妈妈要出去玩。
 
但是两个人本来沟通的计划是,这个时间,在家里,孩子玩玩具,妈妈看书。
 
所以,来访者拒绝了孩子“出去玩”的要求。
 
于是,两人有如下的对话:
 
妈妈:妈妈现在不想出去,因为,第一,这是我们沟通的决定;第二,妈妈想读会儿书。
 
孩子:你是我妈妈,你应该陪我玩。
 
妈妈:可是,我首先是我自己,其次才是你的妈妈。
 
孩子低头想了想:那好吧。然后抬起眼,看着来访者,忽然一笑:那是不是我也可以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?
 
妈妈:当然可以,只要不会伤害到自己。
 
接下来,孩子像“小大人”一样,非常认真地对妈妈提出了一些“不满”,希望妈妈改进。
 
妈妈也很认真地答应了。
 
说完之后,来访者看到孩子很轻松地笑了,然后,抬起屁股,自己开心地玩玩具去了。
 
因为我们自己能照顾到自己的需求,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,这似乎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,进而孩子也能表达自己的需求。
 
这样的关系彼此都更加舒服,没有过度牺牲,更没有过度索取。
 
所以,自私一点,并不是什么坏事。
 
最后,我想说:
 
做父母,确实不容易;做儿女,也难。
 
我们各自有局限,但这不是我们不够努力,也不是我们不配为父母,它只是一个现实。
 
一个可以慢慢成长和调整的现实。
 
在亲子关系中,坦诚很可能是最可贵的。
 
承认这些,接受这些,不丢人。

 
 

 
选择我们的八大理由
奥德曼专业营地
奥德曼专业营地
甄选高端
优秀营地
完善的教育体系
完善的教育体系
知名素质教育品牌
影响力营地教育品牌
全天候安全保障
全天候安全保障
独立营地
24h全程辅导
医疗配套
医疗配套
随队医护人员
全程呵护
资深师资团队
资深师资团队
小队导师制
师资配比1:5
全方位保护
全方位保护
双重安全机制
完善保险体系
专业化课程体系
专业化课程体系
十年知名品牌
北大师资顾问
营地标准食宿
营地标准食宿
营养围餐
舒适住宿
成立至今
50家分公司
全球夏令营
多达150条线路
受益人群
200000+位学生
客户真实满意度
96.7%
长期服务单位
180家(持续增长)